李稻葵:中国经济仍在青春期,潜力不减

财经 2024-04-30 16:59:01 通达百科

在中国经济学家李稻葵的观点中,中国经济依然处于青春期阶段,充满了活力和潜力。尽管经济增长放缓,但中国仍然是全球经济的重要引擎之一。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民营经济的崛起以及技术创新的加速推动,中国经济将继续保持稳步增长的势头。总的来说,中国经济作为一个充满活力和潜力的市场,仍然值得我们保持乐观的态度。

#实话实说#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发表对今年中国经济展望的报告,该报告表示,中国目前出现出现物价低迷、景气指数在地位徘徊等情况。

如果要想进一步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要提振增长,这其中就包括取消房价限降令和限购令,同时增发国债换取地方债,以及向民间发一万亿元的消费券,提升民间的消费力,同时这份报告还预期今年我国经济增长能够达到5%。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兼经济学者李稻葵为该报告总结,李稻葵表示,今天国内经济面临的问题,是长期积累形成,不能归咎于疫情、房地产、地方债和民营企业等因素,国内经济依然有活力。

李稻葵说:“当下的中国仍然是一个充满潜力的成长型经济体,仍然处于青春期,潜力依然在。国外有人讲中国已经见顶,甚至于讲我们和90年代的日本经济相同,这些完全是无知的判断。”

李稻葵是我国非常知名的经济学家,他说我国的经济仍然处于青春期,我大体是赞同的,同时我国经济的确也有巨大的潜力。

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今天的经济潜力和十年前相比,已经有了质的不同,这种不同不仅仅体现在个人的选择上,更体现在宏观的经济数据上。

第一,我国经济的确还处于青春期,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我国引入市场经济到现在,满打满算还不到五十年的时间,从今天世界几大主要经济体来看,我国在引入市场经济的时间上,是非常年轻的,只有几十年的时间。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国经济的确还处于青春期。

当然,不仅仅是引入市场经济的年限短;从收入的角度来看,我国人均GDP一万多美元,在全球主要的经济体之中,也是偏低的,尤其是和欧美相比,差距更是悬殊,这也说明我国经济仍然处于青春期,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另外,我国的经济潜力当然是巨大的,尤其是欧美这样的发达经济体相比,他们早已经进入了成年期,每年的经济增长能够保持在2%已经是一个很不错的成绩了,反过来,要是我们每年的经济增长只有2%,那恐怕要出大问题。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国仍然属于中等收入国家,在经济增速上当然不能和发达国家相比较,在过去的漫长经济历史中,我们曾有一段时间里,在长达三十年里,平均每年的经济增长速度都高达10%。

这本身也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数字。

但要说没有挑战,那当然也不现实。

回顾近十年我国的GDP增速,我们很容易发现,我们的GDP增速已经在不断放缓,2012年,我国的GDP增速还是7.9%,到了2022年,这个数字变成了3%,当然考虑到病毒的因素,真实的情况可能要好一点,但也是在5%左右。

过去的十年时间里,我国的GDP增速稳步放缓,这已经很能够说明问题,那就是和欧美的发达成熟经济体相比,我国的经济增速当然还是要比他们高,但和十年前的我们自己相比,我们很容易发现,我国的经济增速已经在逐渐放缓了。

这说明什么?

这说明潜力当然有,但挑战也在越聚越多,阻力也越来越大。

按照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的报告来看,我国目前的经济面临物价低迷、景气指数在低位徘徊等情况,该报告建议要取消房价限降和限购,增发国债换取地方债,以及向民间发一万亿元的消费券,提升民间的消费力。

这些建议都是非常好的,但具体到落实层面,这中间可能隔的路径就非常远。

为什么这么说?

首先,取消房价限降和限购,这本身就非常不现实。

要知道,尽管我们说全面取消对房地产的限制,可以让房地产市场更好自由发展,更健康可持续发展,但实际情况是今天国内的房地产市场已经面临严重的问题,消费者没有信心,地产开发商又负债累累,面临严重的现金流问题。

这个时候放开对房地产的限制,也许可以让部分地产开发商降价促销,从而回笼资金,但也有可能引发更多人卖房抛售。

好处是有的,例如房子更便宜了,人们的压力更小了,但风险也很大,那就是一旦形成大规模的抛售潮,人内心的恐慌情绪一旦预期形成,日本的教训就很有可能发生在我们身上。

好处是有,但坏的风险一旦形成,我们无法承受,也承受不起。

因此,在房地产的信心没有预期确定之前,我个人预测,一个保守的做法,那就是继续维持房地产市场的现状,限购可能会取消,但限跌限降则很难很难。

因为房子不仅仅关乎消费者对生活压力的感受,更关乎地方收入和金融基本盘的安全,前者当然重要,但后者毫无疑问更重要。

再有就是增发国债换取地方债,这个建议初心是好的,但在实操上,其实也不太可能,因为一旦形成中央为地方债务兜底的预期,那么地方可能就没有后顾之忧了,届时地方发债可能会盲目发债,到时候反而不好收拾。

其次,增发国债换取地方债,不能兜底是原则,地方的债务如果无法在地方上解决,那么创造的经济效益就很有可能是负的,正如曹德旺所说,过去每年固定资产投入很高,但实际收益却很低,这背后的问题,其实就是投资有问题,考察的项目实际收益有问题。

最后就是发放消费券,一万亿元的消费券还是非常吓人的一个数字,毕竟我们每年在公共医疗上的支出也不过两万亿左右(政府支出),教育经费也不过4万亿左右,一万亿的消费券,这当然是一笔非常庞大的数字。

但是,一个人的消费就是另一个人的收入,这一万亿元的消费券我个人是非常支持的,因为一旦用得好,那么实际的效果,能够撬动的杠杆,要远比一些地方给河道贴瓷砖好得多。

不过这个建议很大程度上也不太会落实,答案可能和增发国债是一样的,过去我们没有这样的先例,哪怕是在三年新冠病毒期间,我们都没有发放过无门槛的实质性消费券,更何况现在。

为什么不发消费券呢?

我能够想到的理由,可能也是一种预期,一旦给低收入群体发放消费券,可能也会形成一种兜底的预期,从而让这些人更“好吃懒做”,但实际上这些低收入群体往往是最勤劳的。

一万亿元的消费券怎么发,其实也很好发,主要目的就是发放给低收入群体,例如我国月收入在3000元以上的有4亿人,余下的10亿人口包括老人小孩,月收入在3000以下,这一万亿元的消费券,除开未成年人和老人,老人不会用消费券,未成年人可以由父母代用,那么这一万亿元的消费券,至少平均每个人也能够分到百元到千元不等。

可以按照阶梯式发放,收入越低越困难的,发放的可以越高一些,低收入群体发的多一点,这样可以体现公共的照顾弱势群体理念。

不过以上都是美好的愿望,从实操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发现这些建议应该一个也落不了地,接下来的问题就变成了,为什么经济学家发言多,真正落地的少?

为什么经济学家,解决不了经济问题?

我想,这是我们需要去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很多人建议专家不要建议,这背后的潜台词大概是今天的专家学者们,似乎说出来的建议,都和真实的人们感受和方向大相径庭,专家是真的久居庙堂不知人间真实吗?

答案可能也并非理所当然。

长期向好的局面不会变,这一点我们所有人都相信,但我们总是容易陷入一说长期就向好,一讲短期落地就不见实,这并不是一件好事。

如果专家的建议无法落地,无法落到实处,或者说操作起来有巨大的困难,那么专家在提建议的时候,是不是也应该把这些难点讲出来呢?

专家提建议,很多时候专家自己也知道自己的建议不靠谱,或者靠谱了但落地难度大,但专家为什么又要说出来呢?

更大的可能性是彰显存在感,以及发出自己的声音,这种声音说的多了,也许可以改变什么,如果不说,那么就一定无法改变。

提建议不难,谁都能够提出来,真正难的地方在于,把建议落到实处,把建议执行下去。

end.

作者:罗sir,新青年的职场内参。关心事物发展背后的逻辑,乐观的悲观主义者。关注我,把知识磨碎了给你看。

以上就是李稻葵:中国经济仍在青春期,潜力不减的相关介绍,希望能对你有帮助,如果您还没有找到满意的解决方式,可以往下看看相关文章,有很多李稻葵:中国经济仍在青春期,潜力不减相关的拓展,希望能够找到您想要的答案。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