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潮天一阁听《牡丹亭》

星座 2023-06-10 13:48:01 通达百科

晚潮天一阁听《牡丹亭》□张存

雨紧,从地铁站出来,撑伞,赶脚,穿过长廊、竹林,踏过白雨跳珠的石板,见一女孩探出头来,看这天一阁的雨景,轻笑着,唇红齿白。周老师的《牡丹亭》,讲得正酣。

收伞,搬椅,纸和笔,放在长桌上,静静的地坐下来,聆听。眼前是年轻人端坐会神的背影。台上的周老师满头白发,声音舒缓地讲“淮泊”呢。我一下子就被带入在情境中,眼里闪烁着欣喜。过了五分钟,又进来一位帅哥,坐到我身后。我微微转过身子,对他报以微笑,他也以微笑相回。而后,彼此又进入自己的世界,聆听“牡丹亭”的前世今生。

那晚,在天一阁的庭院中,演绎了一场现代版的“寻梦牡丹亭”。朗诵、念白、笛箫演奏,将古藉融入时代,文字活了起来,雨声敲打,意境悠远。周老师的笛子独奏助兴,精彩绝伦,简直是美仑美奂的视觉盛宴,醉人心弦。

周老师是苏州大学的教授,一直至力于昆曲的研究和推广。著有《寸心书屋曲谱》等文集。他对于汤显祖的《还魂记》又名《牡丹亭》,情有独钟。

《牡丹亭》是汤显祖(东方的莎士比亚)在遂昌当县令时所写,讲述的是一段人鬼情未了的佳话。杜丽娘困于高墙深院,却执着于追求自己心底对于情感的渴望。几百年间,在世间流转。由其所写的《牡丹亭·题词》,更是脍炙人口。“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周老师讲到这段话时,深情地说,女孩子到了十五六七岁,就要懂得这情爱了,不然父母就要担心了。(众笑)既而话锋一转,现在的大学生为情所困,寻死觅活的,也不必如此,情爱之事也讲缘分。解释得深入浅出。我见到前排一女孩频频晗首。周老师说,《牡丹亭》为何如此受众,因为美。这里的美是超越国界,超越生命,超越时空的。

我对于昆曲,知之甚少。多年之前,查阅资料后写了一篇《昆曲之乡在千灯》的文稿。印象最深的是1952年演《十五贯》,从此名声鹊起,万人空巷,有了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的佳话,广为人知。

在周老师讲到“游园”“惊梦”时,我稍稍有点走神,思绪飘飞到苏州的九如巷。那里有众所周知的张家四姐妹:张元和、张允和、张兆和、张充和。父亲张武龄喜欢昆曲,爱乌及屋,张家四姐妹也和昆曲结下不解之缘。张元和嫁给了昆曲“传”字辈演员顾传玠。张允和的夫君,是文字学家周有光。张兆和的丈夫,是中国现代作家沈从文。张充和远嫁美国的汉学家傅汉斯。教育家叶圣陶说过,谁要娶了张家四姐妹,一生幸福。张允和撰文,一九八六年,在北京举办纪念汤显祖逝世三百七十周年的大型昆曲演出。张元和演柳梦梅,张充和演杜丽娘,俞平伯说这张照片是“最蕴藉的一张”。三十五年之后,张家四姐妹相继离,成了绝唱……

在周老师唱曲时,我那信马由缰的思绪,又拉回到了现实。委婉的唱腔,意境古远,悦耳舒怀,格外欢喜。

入夜,翻看《张家旧事》,读到张寰和的一段回忆:我只记得爸爸在九如巷园中教我吟过一首旧诗“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犹发旧时花”。依然是旧时亭台楼榭,依然是雪白的花朵,可旧时的主人们已离散各处,令人无比怅惘又无可奈何。

在天一阁的雨声里,听一场周秦老师的“牡丹亭”,意犹未尽,回味无穷。见到这里的砖瓦草木,便想到了书家沈元魁。他的书法作品还留在园中,供人欣赏,人却已远行。字比人长寿,不禁泪湿衣襟,长叹不已。金林观的小品画还未撤展,我便顺道去转了转。他的笔墨丹青,如火纯青。我还记得他和我讲起家世时,喉结一动一动的样子,过去十来年了,依然清晰。

美,无处不在。撑起伞,重新走入雨中,我似乎从容许多,那是刚刚经历了一场人生的洗礼。

以上就是晚潮天一阁听《牡丹亭》的相关介绍,希望能对你有帮助,如果您还没有找到满意的解决方式,可以往下看看相关文章,有很多晚潮天一阁听《牡丹亭》相关的拓展,希望能够找到您想要的答案。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