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共情能力的孩子,是否注定学不好语文?

育儿 2024-05-23 17:56:01 通达百科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压力。其中一个关键问题是,缺乏共情能力的孩子是否注定学不好语文?共情能力是指能够理解和感受他人情感的能力,对于学习语文而言,共情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是否缺乏共情能力的孩子真的无法在语文学习中脱颖而出,让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


曾经看过这样一篇小说《张木匠》。

小说写张木匠早年失去了老伴,一个人把女儿张秋香拉扯大,父女俩相依为命,终于给女儿找了个好人家,把女儿嫁出去了。女儿出嫁之后,有一天晚上,张木匠半夜醒来,喊:“秋香,给我添点灯油。”及至无人应声,才一个人笑着说:“老了,糊涂了。

读完这个细节之后,请立刻问孩子:读了这个情节,你能想到什么?有什么感想?

有孩子会说:张木匠属于老年性遗忘。

有孩子会回答:张木匠年纪大了,失眠。

还有孩子可能会说:张木匠平常不会添灯油。

……

其实,真正正确的思考方向和答案是:

一、表现了张木匠在女儿出嫁之后很孤独;

二、表现了张木匠对女儿的思念;

三、从一个侧面表明她女儿在家的时候把他照顾得很好,表现了父女俩相依为命的生活状况。

对同一个场景描写,为什么有些孩子想不到后面这些,一个致命问题就在于,他缺乏共情的能力。


什么是共情能力?

简单说,共情能力指的是我们能够感觉到他人的情绪、情感,能够理解别人所处的环境的能力。

换句话说,你从一个人的语言、表情、动作甚至眼神和语调上,都能感觉到他的的内心情绪。

语文素养和核心能力之一,就是共情的能力。语文试卷上的阅读理解和作文,最需要的就是共情能力。

比如我经常给孩子们讲:

李白的《静夜思》写月亮是真的在写月亮吗?

不,他在写思乡。

孟郊的《游子吟》写妈妈缝衣服真的只是在写缝衣服吗?

不,他在写母亲的恩情。

张岱的《湖心亭看雪》是在单纯写雪吗?

不,他在写对已故明朝的怀念。

可是有些人看不到景物背后的情感,他见山就是山,看水只是水,不能透过山水看到作者的心。



举个例子来说吧,看看韩愈的文章《马说》。

马 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这篇文章叫《马说》,但是韩语是真的在说马吗?

当然不是。

从话题看,是关于马的。但是它的主题,绝对不是在写马,而是在写人,主题句就是开头那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其后几乎所有的文字,都是围绕这个主题而展开的。

韩愈想写的是人才被发现多艰难,在写世上能慧眼识才者多稀缺。

能透过马看到人,透过千里马看到满腹经纶的人,透过“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看到韩愈怀才不遇的失落。

这,就是共情能力。

以上就是缺乏共情能力的孩子,是否注定学不好语文?的相关介绍,希望能对你有帮助,如果您还没有找到满意的解决方式,可以往下看看相关文章,有很多缺乏共情能力的孩子,是否注定学不好语文?相关的拓展,希望能够找到您想要的答案。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